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北部湾打造国际
物流中心已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区位优势,北部湾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破制度壁垒,拓展合作空间,参与国际竞争,并搭起
物流平台,让合作成为主旋律。
物流发展优势明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主体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市,总面积不到广西1/5,人口约占广西1/4,GDP占广西34.76%。
北部湾虽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我国城市群中最靠近沿海市场的区域之一,北部湾基础设施便利,供应链网络发达,而且港口资源丰富,海运市场繁荣,已成为我国交通枢纽与对外开放的一大门户。这为北部湾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带来了招商引资、贸易来往、经济开放等便利优势。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
可见,北部湾的高度开放性为其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汇集全球资金、人才与信息等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催生创新成果,推动新产业衍生与集聚,这将成为北部湾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最强动力之一。
国外案例研究表明:当一个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便要致力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换言之,经济发展将从数量、适度向质量、效益型进行转变。北部湾依托科技、创新等要素,借助国际物流网络和港口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有助于自身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北部湾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是城市与周边城市、延伸城市形成良好的职能分工协作。其实,北部湾各城市在物流服务、物流技术、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分拣、物流包装、物流装备、物流标准、物流科研等方面各具特色,要素流动也十分畅通。
践行“一带一路”扩大开放
基于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2017年“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正式启动。其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我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通过区域联动、国际合作,共同打造、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而北部湾恰好处在中新南向通道重要节点上,其集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具有产业、物流园区、货运枢纽信息平台等优势,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回程
货源,降低物流成本,这对于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和提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实现资金、产能、物流“引进来”阶段向“走出去”阶段转型的重要一步,在实现互联互通时,需着重推进人才、物资、资源、信息等的交流和交换。在此背景下,北部湾将发挥节点作用,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落实一些投资项目,如推动大型物流园区、基建项目落地,助推产能、能源、技术、资源“走出去”。本着“物流在前、项目资金在后”的原则,北部湾将为产能、能源、技术等向沿线国转移做前期工作,以打好伏笔,做好策应。
据了解,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辐射半径将扩展至东盟、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其将凭借国际物流优势招天下商、通五洲航。因此,国内要开发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资源,或将需在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建立自己的桥头堡指挥中心。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要做中国的生意,也需要在此设立自己专属的办公室及协调处。
不难看出,北部湾所打造的国际物流中心将是多功能的叠加,并在“一带一路”大潮下获得势不可挡的动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闪亮的明日之星。
但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仍需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对此,北部湾将汇聚信息与科技的力量,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并提供增值服务,以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消除物流技术障碍、限制性壁垒,以及非正常贸易保护。
因此,从宏观上来看,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是构建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从微观上来看,是构建产业与物流联动格局,建设物流企业联盟机制,以及北部湾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物流、人才、信息和金融大通道,真正做到对外开放。
打破制度壁垒 拓展合作空间
不少专家认为,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并非可见的交通物流设施,而是不可见的制度性障碍。的确,以钦州中马工业园建设为例,由于中国与马来西亚在法制和经贸体系、关税系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能否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经济基础要素的自由流通与北部湾物流中心能否实现国际化密切相关。因此,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主体应是探讨如何在现有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有共同目标、方向、行动的战略联盟。
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包括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金融、物流法律、物流人才等的建设,还包括各种语种通行的物流信息化的合作。显然这对于北部湾而言,需重点考虑地方政府的职权让渡问题,如让渡多少给“北部湾超政府”的机构来执行。举例而言,有必要成立北部湾物流专业发展合作委员会,且要能够取代原来政府物流管理的部分职能,整合原来各地物流管理职能,并分散于更多相关机构中。
可以猜测,未来北部湾国际物流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就是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原则构建有效合作机制,以互通为基准点,推动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并深化合作,实现北部湾内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
但需要强调的是,有效互通制度并非将原有各种制度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各种制度“到此即废”,而是保留各自制度优势,尤其是各地已出台的推动物流发展的各类制度,以及已形成的多元制度格局,这将为对接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制度保障,以扩大国际物流合作的选择面,为物流产业链深度契合创造更多可选、可行的机遇。
“走出去”参与国际竞合
经过北部湾物流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智库学者等多方努力,以及包括资本引融、人才集聚、企业联盟、政策整合在内的协同发展,北部湾携手各方共建了跨海交通群、高铁群、空港群,以不断增强未来通畅能力。
以钦州为例,在铁路方面,通车里程达320km,其中高铁108km,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达57%,对外运输通道能力超1亿吨/年,年
货物运输量3000万吨以上;在公路方面,“一环五射,一横一纵”高速公路网络日臻完善,建成里程达324km,规划建设“八纵五横”集疏运公路大通道;在航运方面,开通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主要东盟港口的国际班轮航线共13条,基本实现东南亚、东北亚重要港口的全覆盖。
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标箱;在航空方面,规划建设钦州支线机场和3个通用机场;在产业园方面,中马钦州产业园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共建的国际园区,已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及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各个主体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畅通各地物流站场、设施、节点、通道、枢纽,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物流中心。物流只是搭台,合作才是唱戏。北部湾将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共同建设更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将广西的发展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转化为迈向国家分工体系的高端动力,这是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精髓和要点。
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店后厂”,主要以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第二阶段为物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阶段,以物流设施、物流标准、物流政策、物流制度整合为主;第三阶段是以国际物流中心为载体,推动广西全境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其外在形式是“北部湾经济战略联盟体”,而内在运行则是制度兼容与商品要素畅通,即物流壁垒被打破,物流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通。
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将结合各个城市所需、所长,带动北部湾及广西经济协同发展,并转变各个城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功能定位。这不仅将推动北部湾各城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还将借助国家倡议拉动本地物流产业跨越发展。
同时,地理、软硬件、服务共同发挥优势,北部湾国际物流中心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物流节点和枢纽,以及世界级先进物流服务基地;同时,也将成为激发广西创新活力、带动全球经济新动力的世界新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