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通、韵达相继发布涨价通知后,申通也在公司内网发文一篇,称进一步调整其大货费用政策。
事情没过多久,圆通方面也称为应对旺季高峰,且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运输成本持续增加,给全网络带来极大经营压力,决定在原有价格基础上进行上调,至此“三通一达”先后全部调价!
回头看最辛苦的专线,运输价格却十年不涨。
货主们还在嚷嚷着降价,还有同行依然在低价竞争,物流简直没法子做了。
也许都有!
一:货主重价格,轻价值服务
这些年来实体经济不是那么的好,他们比物流企业更需要降本增效,物流被看做企业的待挖掘的“第三方利润源”。
于是,物流运输成本每年降一点成了很多公司的惯例,成为考核物流部门的唯一标准,不降没法向老板交代。每年的物流招投标,几乎就成了谁的价格最低的竞赛。
你看,你看,谁谁谁家的价格可比你们低很多。
你说:“我们服务比他们好呀”,他们会讲就是因为服务好,才会更倾向选择你们,结果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屈服。
一分钱一分货,在这样的甲方企业的“诱导”下,物流企业逐渐放低了服务水准,或者说没了提升服务的动力。
十年一梦回头一看,我们的服务水平并没多少长进,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重价轻质”也许是主因。
二:企业只顾降本,忽略提质
传统的思维认为,我的成本都涨了,客户理应涨运费。
但是客户会反问,你的服务就那样,凭什么给你涨运价?
你不做有的是人来做,不仅运价涨不起来,货主还得给你延长账期。
你不给涨价,物流公司只能降本了。
于是,在低价拿下了项目后,企业走入了降本增效的死胡同,通过减人、减设备、加宽加高车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客户跑得越来越多,服务价格却越来越低,陷入一个死循环中。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找别人的原因,抱怨市场竞争激烈,客户不好又太苛刻,其实最终的根源可能却在企业自己。一直在搞降本增效,而不是提质增效。
要提升货运价格,必须走品牌化之路。
通过战略梳理、组织架构重塑、运营流程规范、产品体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以及高效的考核和数据化管理,全面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给客户提供不可替代的优质服务,才是物流企业提价的根本方式。
三:行业门槛低,产能过剩
“你不做,有人抢着做”,在和甲方企业打交道经常听到一句话。
是的,他们没说假话,物流行业就是这样,哪怕再低的价格都会有人去接,行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怪现象”。
说奇怪一点也不怪,物流行业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几个人就能撑起一个物流公司,只有你有足够的关系、说服能力和胆识就能接单。
于是物流业态也足够丰富,什么信息部、专线、小三方、物流平台、供应链公司,甚至物流科技公司都能接单,接了以后再外包,一包、二包、三包,一票业务甚至能出现五包。门槛低了,一些小企业成本也低,于是什么价格都敢接,再加上做流水账的公司纷纷低价抢客户。
他们不会考虑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导致一旦有业务,你不接总有人接的现象。
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只有先改变自己,夹缝中求生的专线物流如何寻求突破?
一:构建网络型企业
1)制定发展规划
2)优化经营模式
3)完善管理体系
4)人才体系构建
5)加盟招商模式
二:转换发展重心
1)业务做专做细做深
2)线路优胜劣汰
3)聚拢短途运输需求
4)发展短途定时班车
三: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1)发展农产品物流
2)为物流人提供增值服务
路,始终在自己脚下,靠人不如靠己,专线自强自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