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6年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综述
第二章 枢纽港建设
第三章 现代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四章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章 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
第六章 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事记
第一章
2016年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综述
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
完善海港集疏运系统。全面开展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基本完成水工码头、土建工程及港外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外八期工程与外高桥危险品堆场工程,外八期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港集团”)实现长江、江浙内河港口与长江港航信息平台系统对接,提升码头支线作业效率,全年长江中转箱量达1006万标准箱。港口业务受理中心正式运行,网上受理比例超过60%;集卡预约平台对外试运行。大力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苏申外港线(上海段)、黄浦江上游(分水龙王庙-大张泾河)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建设,赵家沟东段航道整治工程(桥梁部分)、平申线航道亭枫公路桥开工建设。完善铁路集疏运通道布局,沪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有序推进,太仓至四团段工程可行性研究上报国家发改委,沪乍杭铁路完成预可行性研究编制。海事部门推进E航海示范区建设,东海数字广播系统建成并试运行,黄浦江水上综合信息平台、洋山深水港水上交通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部分模块投入使用。2016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2亿吨,同比降低2.2%;集装箱吞吐量3713.3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首位,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6.5%。
加快航空枢纽建设。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和第五跑道工程按计划推进,南机坪、联邦货运配货站国际快件中心工程即将竣工;虹桥T1航站楼改造工程A楼竣工,交通中心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大型通用机场选址预控方案基本形成。浦东机场不断增强国际长航线网络通达性,开通和加密多条远程航线。2016航季共有107家航空公司开通至上海两场的航班,航线网络遍布全球282个城市。落实国际航协(IATA)“简化出行”(Fast Travel)计划,被IATA评定为“绿色机场”。浦东机场货运站与南通机场成立合资公司,推动沪通两地机场协同发展。上海机场电子运单单月使用率达40.5%,超过全球39.2%的平均水平。2016年,上海两场实现航班起降74.1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0646.2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86.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7.3%和4.3%,上海成为全球第五个航空旅客吞吐量过亿的城市。浦东机场旅客中转人数增幅19.0%,中转率达11.1%,货邮吞吐量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三位。
1.2 完善航运服务体系,提升航运服务能级
促进航运功能性机构集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等总部和航运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上海海事大学获国际海事组织授权,在沪设立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浦东新区上海航运金融产业基地一期开放入驻,线上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船舶管理供应服务平台和航运法律服务平台,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全球航运智库联盟”在沪成立,得到国内外14家航运研究智库机构积极响应。在市发展改革委、长宁区政府和民航华东局等部门共同推动下,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国家批复建设,示范区全年引进航空服务业企业及功能性机构共13家;浦东航空城规划筹建工作启动。
提升航运信息服务能力。上海航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航交所”)推动集装箱运价备案二期系统上线,改善业务流程和操作模式,提高备案效率;完善“上海航运指数”系列,推进东南亚航线指数、航空货运指数、内贸集装箱运价指数、江海联运指数、船员薪酬指数等研究,“一带一路”航运指数试运行通过评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航运研究中心”)牵头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入库指标数据量突破260万条,“港航大数据实验室”拥有全球船舶轨迹数据超过400亿条。
拓展航运金融服务功能。在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以下简称“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支持下,国内首家航运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公司获准开业,国内首家专业航运保险公司——东海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沪设立分公司。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注册航运保险产品超过近五年中国保监会备案航运保险产品总和。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创新开发全国首个海事诉讼保全责任保险,提名4名中国专家当选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前期上海航交所给予研究支持后,组织行业编制上海航运保险指数并在业内试点发布。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适用范围涵盖航运保险企业。2016年,上海船舶和货运险保费收入36.96亿元,受整体市场影响同比下降3.6%;占全国船舶货运险保费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达27.0%,其中船舶险保费收入全国占比为44.7%。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化发展,截至2016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累计设立融资租赁企业1921家,其中母体公司1524家,特殊项目子公司(SPV)397家,累计注册资本5020.30亿元。
1.3 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航运领域改革创新
推行口岸“一站式”服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全面实施,3.0版于年底正式上线运行,上海口岸95.0%的货物申报和全部的船舶申报通过“单一窗口”办理;关检合作“三个一”覆盖各区域口岸及特殊监管区,海关、国检、边检、海事实施联合登临检查,船员体检信息、船舶监管动态信息实现共享。
提升口岸监管效率。上海口岸建立放行时间评价体系,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通关无纸化率达91.3%,海关智能化卡口实现全覆盖,平均智能化验放率达50.0%以上;检验检疫初步实现全程无纸化,提货单无纸化率90.0%以上,通关单电子化率100.0%,船舶、航空器电讯检疫比例分别达70.0%和85.0%;海事全面实行国际航行船舶口岸查验电子化。
完善航运业扩大开放配套政策。针对外资船舶管理企业从事中国籍海员外派业务准入门槛过高的问题,上海海事局向交通运输部提出《海员外派管理规定》修订建议,争取优化市场准入条件。
试点高端航运人才培训“双认证”。在浦东新区推动下,英国皇家特许船舶经纪协会、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联合认证的高端航运人才培训“双认证”模式试点正式启动,完成两期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探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交通运输部出台《船舶登记办法》,为探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上海海事局同步开展相关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初步形成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操作指南。
推动空运国际快件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运作。检验检疫部门落实区域检疫,实施电子围网;机场海关正在研究国际转运专用申报系统。2016年,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分运单达78.62万票、总货量5387.61吨,同比分别增长82.3%和90.0%。
完善海运中转集拼业务流程。在上海海关等部门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中转集拼2.0版上线,推动直客模式企业申请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吸引国际采购
货源、国内
货源在上海拼箱中转。
本报告由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或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
美华系统是国内最早的口岸信息增值服务平台“上海电子口岸网”和“航运商务网”的创建者和运营商,多年来致力于为外贸及
物流行业提供口岸
物流信息和个性化数据服务,曾参与国内外多个省市及地区的“电子口岸”或“单一窗口”的信息系统建设。
美华智慧口岸综合解决方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构筑联接政府和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满足口岸各参与者对信息的综合需求,提升口岸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